微波的发展史及功能 |
发布日期:2012/7/18 15:31:00 点击数:1305 次 新闻来源: |
20世纪30年代微波问世,1947年被美国医学会接纳为因子。60年代各国对这种新的治疗因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高温生物学、高温生理学和高温理工学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使微波用于临床治疗,有所前进。但80年代前,微波只能用于外辐射治疗骨关节和肌肉的炎性病变。1978年,针状辐射器研制成功,各种进入人体腔道和插入组织内的辐射器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出现,治疗的适应症随之扩大,疗效也明显提高。近年来,微波用于各种临床正呈上升趋势。
应用微波治疗痔瘘疾病,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不管是治疗的安全性,还是疗效的可靠性,都显示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
微波针状辐射器插入组织内如与组织粘连后,仍能继续辐射。
微波在2450MHz的频率下,能使组织内的水分子发生剧烈磨擦,产生很强的热效应。微波是内加热方式,被辐射的组织内外一起加热,受热均匀,凝固性能好,止血快,操作简便安全,凝固组织时无炭化、无烟雾、无臭味。
微波对水产生的效应,能使肛门组织的分泌物立即消失,并对肛门周围的致病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由于微波对水分子的作用产生的热效应,破坏了致病菌的生存环境,并可使其自身的水分脱出。同时抑制了细胞的通透性和组织胺等代谢物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从而达到杀菌止痒效果。微波可选择性加热,避免了对皮肤的治疗性损伤。
微波的临床实用中有两大难点:1.针状辐射器插入组织内辐射,辐射器与组织粘连后不易拔出。2.微波是向四周均匀辐射,治疗痔疮时,痔核组织和临近组织可同时受损。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两大难关已被突破。微波辐射痔疮前在痔核上注射化痔液后,辐射器与痔核组织不再粘连。根据微波对金属无穿透力这一原理,术中使用上血钳夹住痔核基底部,可阻止微波向四周均匀辐射而使其定向辐射。
微波的适应范围广,对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直肠息肉、肛门湿疹,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对环状痔和复杂型肛瘘,可一次性手术,并使术时缩短到了10分钟左右。这在痔瘘疾病的治疗史上尚无先例。
二、肛肠解剖及生理概要
首先了解和掌握肛门直肠发育的有关胚胎学知识和解剖学知识,对认识某些肛肠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一) 肛肠胚胎学及其临床意义
直肠肛管在胚胎第7-8周开始发育演变形成(图1-1)。肛管发生于泄殖腔膜的腹侧面。胚胎第2周时,先是在肛门部形成一外胚胎凹陷,称为原肛或肛凹。原肛起初由肛门肌肉围成环头,继而中央出现数个结节状肛突并融合成脐状,最后形成肛管。借肛膜与原始直肠相隔,肛膜的上方为内胚层,下文为外胚层,大约在胚胎第8周时肛膜才破裂,原肛与直肠相通,即成为正常的肛管和直肠。
肛直肠套叠,是1980年Shafik通过对新生儿至52岁的肛管齿线区的组织学观察,提出了一个胚胎学的新概念(图1-2)。肛直肠套叠是指肛管形成过程。在胚胎发育期,原肛凹向上套入后肠的下端,在套叠处形成两个环状间隙。外侧为肛直窦,内侧为肛旁隙。肛直窦是后肠粘膜的折叠部分,肛旁隙位于肛管上皮与肛直窦之间,以后肛隙消失,肛管壁外移,并逐渐与直肠壁融合,结果肛旁隙消失,肛管腔变宽,肛管形成。如果出生后肛旁隙继续保留,将会导致先天性肛管狭窄。
肛直窦(anorectal sinus)是肛直肠套叠的显著标志(图1-3)。据统计:出生后仍有肛直窦者占62%(窦大而深者占45%,小而浅者17%),无窦者7%。其中窦大而深者多见于新生儿和小儿,小而浅或肛直窦缺如者常见于成人。由此可见,肛直窦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由下而上逐渐闭合和消失的趋势。此外,在肛直肠套叠的发育中,由于前方有前列腺(男)和阴道(女)的影响,致使肛管后壁的肛直窦比前壁发育为好,在肛直窦发育异常时,其胚胎剩件如肛直带和残留上皮等也易存积于此。因此某些病理性损害(如慢性肛裂),肛后壁要比前壁发病率高。
肛直窦的闭合意味着原肛与后肠融合的结束,若出生后肛直窦继续保留或部分闭合,则在肛管粘膜下,可形成上皮管状结构,即所谓肛腺。实际上是肛直窦的剩件,不是腺组织。这是对肛腺来源提出的新见解。
肛直窦可完全闭合而残留为纤维上皮带,即肛直带(anorectal band)。成人出现率为21%。肛直带是由胶原纤维和上皮细胞群构成,位于肛壁粘膜下层内,沿内括约肌内侧面向下延伸。从它的解剖位置和性质来看,与Fine和Lawes粘膜下肌,Miles的栉模带或Lord所谓纤维带类同。如果肛直带发育异常,在肛壁粘膜下可形成纤维性狭窄带。排便时,致使肛管不能自由扩张,肛管上皮瘘为粪块磨擦损伤而成肛裂。由于痔静脉丛在肛直带与粪块之间受到挤压,也可引起充血扩张而成痔。许多学者用肛管扩张法治疗肛裂和痔,获得满意效果,其原理就是破坏此狭窄带,解除影响肛管扩张的因素,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肛直窦闭合后,有时不形成肛直带,而残留一些散在的上皮细胞群,成人出现率为10%。肛直带和残留上皮都是胚胎剩件,分化较差的组织,易感染和发生病变。如肛门直肠周围炎症为何多呈迁延性并有形成肛瘘的趋势?其原因是肛直带或残留上皮在粘膜下起着“死骨“(seguestra) 的作用,一旦感染,常易滞留。肛管上皮的创伤,常造成肛直带或残留上皮的反复感染,形成慢性肛裂。所谓慢性,同样与上述组织特性有关。肛裂的常见部位是在齿线以下内括约肌表面,此处正是肛直带或残留上皮的所在地,故进一步证实了肛裂的成因与此种组织感染有关。此外,根据肛直窦的发育良好和异常,对某些原发性肛门疾病的病因可得到合理的解释。如肛门瘙痒症可能是肛直窦的残留上皮代谢产物或反复感染刺激有关。先天性肛瘘和肛管囊肿的病因,可能是由于肛直窦上口早期封闭之故。肛管腺癌的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来自肌间腺,有的主张来自移行上皮或顶浆分泌腺。目前看来极大可能来自肛直窦的残留上皮。总之,肛直肠套叠学说在探索某些迄今原因不明的肛门疾患的病因病理方面,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 肛门直肠解剖及临床意义
1. 肛门
肛门是肛管的外患,在臀部正中线上,会阴体与尾骨之间,平时紧闭成一前后纵裂,排粪时张开成圆形,直径约3厘米,前方连于会阴正中缝,再向前与阴囊正中缝相连。(图2-1)。
(1)肛尾间沟:由肛门向后至尾骨尖之间形成一沟为肛尾间沟。沟下有肛尾韧带,使肛管固定于尾骨尖的背面。肛门后脓肿切开引流时,如切断肛尾韧带,可造成肛门向前移位。
(2)肛门皮肤:肛门周围皮肤因有色素沉着,其色较黑,真皮内乳头甚多,排列成堆,常因外括约肌和肛门皱皮肌收缩,形成很多放射形的皱折,皮内毛囊汗腺及皮脂腺较多。如腺管被分泌物阻塞,可引起感染化脓,形成皮下脓肿和瘘管。肛门皮肤比较松弛,容易用指掐起。因此手术时,如切除外痔或内痔时,切除了适量肛门皮肤,不会引起肛门狭窄,如果切除过多,则可造成肛门狭窄。
(3)肛门浅筋膜:肛门部无深筋膜,浅筋膜内的蜂窝组织分成许多脂肪小叶,这此脂肪组织直接与坐骨直肠窝内脂肪相连。肛门前方脂肪组织较少,向前到阴囊则完全消失。浅筋膜内有脓肿时,常蔓延甚广,因在脂肪小叶之间有纤维间隔,沿着纤维间隔蔓延成瘘管时行径常曲折。因此肛瘘手术时,应注意探查各处有无支管存在,以免漏失,导致肛瘘复发。
2.肛管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与直肠相接,下止于肛门缘。其起点,在男性与前列腺尖端齐高,在女性,与会阴体齐高,无腹膜遮盖,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围绕。肛管两侧为坐骨直肠窝,前言在男性有尿道及前列腺,在女性有阴道,后方为尾骨(图2-2)。
肛管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解剖学肛管,即从肛缘到齿线部分,长约2-3cm,另一种是外科学肛管,即肛管直肠环上缘平面以下至肛缘部分,长约3-4cm。
2. 肛管的几个界限(图2-3)
(1)肛门缘:也叫肛门口,为肠道最低的界限,其上为肛管,下为放射状皮肤皱褶。
(2)括约肌间沟:括约肌间沟即肛门白线,距肛缘约1cm。此沟正对内括约肌下缘、外括约肌皮下部交界处。此沟1877年被命为白线,但实践证明此线并不存在,故在国际上于1954年起在教科书和文献中将其取消而代以括约肌间沟。用手指抵在肛管内壁逐渐向下,可在后外侧摸出此沟。外括约肌皮下部多呈前后椭圆形,故沟的前后部不易触到。沟的宽度约为0.6-1.2cm。外括约肌皮下部和内括约肌之间的间隙很小,有来自联合纵肌的纤维在此形成肛门肌间隔,再呈放射状附着于栉膜区的皮肤上。联合纵肌收缩时向外上方牵引肛门肌间隔和栉膜皮肤上,有支持肛管,防止直肠粘膜脱垂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