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四:
微波治疗肛瘘469例临床分析
1993-1998年我科应用微波治疗肛瘘469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肛瘘469例。单纯型303例,复杂型166例。其中高位肛瘘27例,结核型肛瘘5例,马蹄型肛瘘41例;男424例,女45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48天;发病一年以内者219例,1-5年者228例,6-10年者13例,10年以上者9例;两根支管者111例,3根支管者43例,4根支管者11例,9根支管者1例。
1. 治疗方法
1.1 术前准备:让患者排净大便后,认真找准内外口,检查主管走向、支管多少及走向,如疑为结核型肛瘘,应作胸透或胸片。
1.2 手术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麻或骶麻,对复杂型肛瘘采取先主管后支管依次手术。术者左手食指伸入肛内,右手持12公分弯全齿止血钳,从外口沿管道缓缓探入,直至止血钳顶端通过内口,如内口封闭,左手食指已触到止血钳顶端,此时,持钳右手用巧劲轻轻一顶,止血钳即可通过。这时换左手持止血钳,先将微波电流调到30mA左右(发即微波功率),时控1-3秒。(时控过长,微波辐射易损伤临近组织。)右手持微波针状辐射器反复发射,直至止血钳上的组织脱水凝固,再用刀片切开。所有支管均按上法处理,不留死角,管壁不必搔刮,创口内填塞碘状棉球,术后按常规换药。
1.3 术后处理:术后抗感染7-10天,不禁食,保持大便通畅。日换药2次,直至痊愈。结核型肛瘘患者,除局部使用抗结核药外,必须配合抗结核治疗。
2. 疗效观察
本组469例,均一次性治愈。痊愈时间最长者61天,最短者11天,平均31.5天。除2例高位肛瘘患者有轻度潮湿肛门外,余均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治疗肛瘘的术式,国内外报导较多,我科从1993-1998年应用微波一次性治疗肛瘘,其主要优点是:术时短,十分钟左右可完成手术。痛苦小,术后3-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短,一般5-7天即可回家换药。微波凝固性能好,术时术后无出血。对瘘管不必切除或搔刮,因管壁受微波的辐射后在换药过程中,随着创口或修复,十天左右即可自行脱落,避免了在切除瘘管时对周围正常组织及血管的损伤而引起出血。
3.2 应用微波对齿状线上下的管道一次性切开和挂线想比,效果相同,疼痛有别。应用微波治疗,由于部分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同时被切开,根本没有术后因括约肌收缩而引起的疼痛,紧线时痛苦更大。在临床上还观察到肛门组织再生能力强,被切断的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均由再生的组织所代替,同样保证了肛门环的基本功能。
3.3 肛门括约肌受损,是否引起肛门失禁?我们带着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控制大便主要是直肠,而不是肛门括约肌。直肠本身具有储便功能,而不是单纯的排便通道。通过对2100便瘘患者便后指检,402例直肠内或多或少积存有一些大便。排便反射的形成是直肠颈和直肠角。直肠内容物逐渐增多而产生的压力,达到一定的阀值时,刺激直肠颈而产生排便反射,直肠内压力是直肠内容物缓慢填充而产生的。乙状结肠与直肠连接处的弯曲和皱折以及直肠瓣膜等特殊的解剖结构,都具有延缓和限制内容物下行的功能。另外,直肠角的自制作用加上有意识的精神抑制及神经调节,也起到了控制排便的作用。我们从临床上观察到肛门括约肌受损,并不引起肛门失禁。
3.4 手术时,我们用的是弯齿止血钳,而不是探针,其理由是:探针细而软,瘘管不一定都是垂直的,一旦探针遇到弯曲的瘘管时,因弯曲部受阻而不易达到内口处,弯止血钳硬度大,如遇弯曲,持钳右手只要稍稍用力,即可顺利通过弯曲部而达到内口处。临床已证实:没有管道的组织止血钳绝对不能通过,不必担心人为的假造管道,同时借用止血钳的硬度有效的固定管道上的组织,以便微波能准确的顺着管道走向发射、切开、避免术中对两侧组织不必要的损伤。
3.5 马蹄型肛瘘可横向发射切开。齿线以下属移行上皮(即扁平上皮)。由于扁平上皮再生能力极强,切开后的创口由再生的扁平上皮所覆盖。41便马蹄型肛瘘患者横向切开后创口均愈合良好。
2000年美国《中华临床药学》杂志登载 |